中國大陸
由於近年來
經濟發展迅速
導致環境嚴重受到影響
中國大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
當然環境也遭受嚴重的污染
許多工廠排放溫室氣體
與許多有毒物質
環境生態嚴重破壞
希望那些大廠商能有效淨化那些污水
將污染降到最低
花了錢降低了污染
也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環境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永續發展
台灣為一個海島,以經濟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鳥不語,花不香”的國度;也因此,400年來,我們的歷代祖先無不奮力的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努力的工作,先後歷經荷據時期、明鄭時期、日據時代、及所謂之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政府遷台初期,即實施了所謂之375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之政策,原是為了加強統治台民達成其鞏固在台政權之目的(發生了228事件且遷台之軍民水平落後當時台民甚多;因此台灣人民對祖國之盼望轉為失望);然陰錯陽差的造成了日後台灣之經濟奇蹟;此不知是台灣人民之幸亦或不幸。
從光復初期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以來,台灣初步達成了”均富”中的”均”,而後歷經了蔣經國總統時代英明睿智的決定-在國際能源危機中毅然決然的實施十大建設,奠定了往後經濟發展之基礎;近年更由勞力密集之產業轉型為資本與技術密集之產業,追求經濟成長率之不墜,期求為國家賺取更多的外匯;然在這競爭劇烈的新經濟時代,不論個人亦或政府是否曾放慢腳步去思考-經濟成長是否是唯一之選擇;或者只是眾多選擇中之一種選擇。
由社會學之角度來看,我們所生存之環境已被社會化;我們忘記了環境應該是自然化的,今日不論是在工業化國家亦或開發中國家,自然環境已部份人為化甚至完全失真的人為化;也因此在70年代,環境問題被發現-經過這樣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成為社會之集體意識;進而認識到了社會所產生之問題必須透過公共政策的推行,也因此產生了風起雲湧之環境政策運動(包括透過社會運動將社會問題提升為公共政策),台灣也因此有了今日的進步。
然而今日台灣之新中產階級雖有反省之意識-認識並了解到了”永續發展”之重要性,卻不知經濟與環境之”永續發展”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還在做著環境要永續發展,經濟生活要和從前一樣好的春秋大夢,殊不知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唯有改變過去經濟發展最重要之價值觀而將環境永續發展視為根柢,我們的社會才有新的全面發展契機;我們一直認為”人定勝天”,殊不知人在宇宙之中是多麼的渺小;人只是世界的管理者而非擁有者;我們必須放棄我們的舊思維由一代的發展到跨代的公平;不要問環境為我們做了什麼,要問的是我們為環境做了些什麼。須知所有的開發、發展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我們今日的開發、發展是借用了下一代,甚至無數的下一代的環境所換來的;因此我們並非盲目的反對經濟成長,而是反對盲目的經濟發展。
海島有兩種特性;一是生態的脆弱性,一是經濟的脆弱性;過去我們為了降低經濟之脆弱性(靠外貿、工業化),卻提高了生態的脆弱性,西部的河川已大量污染,高雄地區的人民沒有乾淨的飲用水,花蓮和平地區翠綠的山峰以東挖一塊溪挖一塊;凡此種種已告訴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難道還要執迷不悟嗎?身為知識份子的我們,必須去批判科技,不要再對經濟發展持有美麗的期待,那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要從制度變遷(制度化)去改變而非由科技神話去改變;從而經營台灣這美麗島嶼之永續發展。
從光復初期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以來,台灣初步達成了”均富”中的”均”,而後歷經了蔣經國總統時代英明睿智的決定-在國際能源危機中毅然決然的實施十大建設,奠定了往後經濟發展之基礎;近年更由勞力密集之產業轉型為資本與技術密集之產業,追求經濟成長率之不墜,期求為國家賺取更多的外匯;然在這競爭劇烈的新經濟時代,不論個人亦或政府是否曾放慢腳步去思考-經濟成長是否是唯一之選擇;或者只是眾多選擇中之一種選擇。
由社會學之角度來看,我們所生存之環境已被社會化;我們忘記了環境應該是自然化的,今日不論是在工業化國家亦或開發中國家,自然環境已部份人為化甚至完全失真的人為化;也因此在70年代,環境問題被發現-經過這樣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成為社會之集體意識;進而認識到了社會所產生之問題必須透過公共政策的推行,也因此產生了風起雲湧之環境政策運動(包括透過社會運動將社會問題提升為公共政策),台灣也因此有了今日的進步。
然而今日台灣之新中產階級雖有反省之意識-認識並了解到了”永續發展”之重要性,卻不知經濟與環境之”永續發展”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還在做著環境要永續發展,經濟生活要和從前一樣好的春秋大夢,殊不知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唯有改變過去經濟發展最重要之價值觀而將環境永續發展視為根柢,我們的社會才有新的全面發展契機;我們一直認為”人定勝天”,殊不知人在宇宙之中是多麼的渺小;人只是世界的管理者而非擁有者;我們必須放棄我們的舊思維由一代的發展到跨代的公平;不要問環境為我們做了什麼,要問的是我們為環境做了些什麼。須知所有的開發、發展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我們今日的開發、發展是借用了下一代,甚至無數的下一代的環境所換來的;因此我們並非盲目的反對經濟成長,而是反對盲目的經濟發展。
海島有兩種特性;一是生態的脆弱性,一是經濟的脆弱性;過去我們為了降低經濟之脆弱性(靠外貿、工業化),卻提高了生態的脆弱性,西部的河川已大量污染,高雄地區的人民沒有乾淨的飲用水,花蓮和平地區翠綠的山峰以東挖一塊溪挖一塊;凡此種種已告訴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難道還要執迷不悟嗎?身為知識份子的我們,必須去批判科技,不要再對經濟發展持有美麗的期待,那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要從制度變遷(制度化)去改變而非由科技神話去改變;從而經營台灣這美麗島嶼之永續發展。
訂閱:
文章 (Atom)